您的位置 首页 专家动态

芦晓静:对全要素小区建设路径探索的几点思考

全国地图

全国地图
  • 全要素小区是朝阳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,聚焦办好群众家门口事,打通抓落实“最后一公里”,打破基层社会治理“自上而下”的线型治理模式,健全市场主体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网状治理模式。

  • 全要素小区合理界定政府、市场、社会的职能作用,充分释放微主体的大能量。它主要从“设施与功能、空间与交往、生活与生态”的维度来呈现,具体表现为“四个全”:

    一是参与力量要全;

    二是服务内容要全;

    三是工作机制要全;

    四是文化要素要全。

全要素小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缺什么,补什么。目前开展试点的全要素小区,都在积极改善,尤其是社区硬件设施和智能化产品改造运行方面。硬件设施改造固然必要,而氛围营造、居民意识提升、社会力量参与软件提示不容忽视,否则全要素最终要实现其微主体大能量是无法持久的。无论是现在的智能医疗健康站还是居家便民服务站,都是为改善并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,但给予和获得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正比,而获得也并非有了获得感。因此,全要素小区从本质上要发挥微主体的力量,让各方在建设过程中实现共享,真正有获得感,需要实现“五个变”

1

环境氛围变。社区原有枯燥单一的形象转变为党建元素、邻里温情、浓厚亲情、活力创新的体现;从小区外到楼门里都能够感受到温暖的感情色彩;

2

居民意识变。从为我服务到和你一起服务再到我为你服务,从自我到团队再到“大家”,让居民从意识上感受到自己作为社区的一份子发挥主人的作用,在参与的同时拥有获得感;

3

设施功能变。从原有割裂式、零散式到系统化、层次化、一体化和智能化的转变;借助互联网的功能、职能设施植入,多元化信息通道,让居民在自家小区畅享便利;

4

居干认知变。从原有的包办操持,长年存在畏难情绪到能够理性分析、合理评估的转变,这期间需要掌握项目化的思维方法和社区难题破解技术、借助专业力量和群众力量共同行动;

5

社会力量变。从原有的社会力量单一、难寻、难选、观望和被动参与到社会力量有效筛选、分类、评估、主动参与的转变,使得社区周边的资源联起来、动起来、活起来,真正成为社区发展中强有力的推手。

目前的全要素小区建设的实操路径为四个步骤

  • 问(问社区和部分居民);

  • 选(根据可实现的难易程度选择落实);

  • 补(缺什么补什么,多在设施设备方面);

  • 用(应用起来并持续发挥作用)。

优势是不少居民能感受到街道、社区为改善居民美好生活愿望的积极作为;暂时解决了社区长期困扰的硬问题如路面坑洼、废弃物堆积等;硬件的补充得到了大部分居民的认可和满意;但这四步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是:

  • “问”的不全,评估和分析不透,总有一波居民不买账;

  • “选”的过程不公开,参与主体和流程不到位;

  • “补”的都是硬件,能做的都做了,后续维护成了社区的事儿;

  • “用”的不充分,缺乏持续性;

如何在政府前期投入,引导完善的市场运行,保障持久性成为难题。

未来,需要完善的操作路径八法同行:

  1. 问(充分广泛居民问需,社区问状);

  2. 议(由社区党委牵头、协同居民代表(真代表)商议);

  3. 选(根据优势分析如资金情况、完成周期、可用资源等进行表决选择具体项目);

  4. 引(引进社会组织或专业力量持续介入,善用资源);

  5. 挖(动员参与过程中,挖掘骨干真正发挥作用,并开展正向引导);

  6. 育(注重培育和提升社区自组织的能力);

  7. 导(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引导大家参与,强化机制建设,增强多元主体间的互动);

  8. 解(用机制、模式等系统化的路径解决居民所需,社区所困,营造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社区)。

 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返回顶部